一些先知先觉的公司,开始意识到了文件的重要性。也可以说,2015年,是中国医药行业两级分化的分水岭。
医药行业在中国的发展,经历的几个阶段,从改革开放初期的非常低下的现代化医药工业水平,到逐渐开始出现一些优秀的仿制药企业,可以生产出大众急需的一些紧缺药品。
比如抗生素之类的药品,在共和国诞生的前后,是非常稀缺的。
所以这些仿制药企,其实在当时看来,也是代表了我国最先进的医药工业的生产力水平的。
同时随着我们制药工业水平的逐步提高,在一些大众用药领域,逐渐开始出现了竞争,原本高端的和稀缺的药品,一旦掌握了生产原料和工艺之后,市场的竞争和企业的改制,让整个医药产业开始逐步走向市场,开始市场化。
尤其是90年代之后,大量医药企业通过市场化的销售渠道,逐步开始积累起来原始的利润,有的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和营销占领市场,有的公司通过原始积累的资本,开始向创新药发展。
而后来这些收益的体现,则要等到10多年之后才能初见端倪,这个和国际创新药企的研发周期,是完全一样的。这是企业发展规律,行业规律。
2015年,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到达一定水平,在基本物质需求保障之后,全民对医疗健康保障,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国家为了缓解看病贵,看病难的民生问题,制定了医药集中采购的思路。
医药集中采购的总体思路是:透明招标、量价挂钩、分类采购,保护创新。
同时加强结算和监督管理,简单理解就是以量换价,减少采购中间环节,及时打款。
集采的中长期意义,毫无疑问是正面的,既鼓励了创新,又有利于医院长期以来的畸形的利益链条得以解决,一定程度解决医院看病便宜治病贵的问题。
因此从2015年开始,医药公司的二级市场估值逐步分化,创新药企获得了更高的溢价,而低端仿制药企,则被市场嫌弃。尤其是从2019年集采正式实施以来,一些受到集采影响利润下滑的公司,股价更是较之前一泻千里。
2013年3月4日,深圳交易所发布了医药指数,该指数以1991年4月3日为基准日,100点为基点,通过自由流通市值加权方式,计算医药行业的指数涨幅。
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,医药指数无论是近3年的涨幅,还是从基准日开始算起,都是跑赢沪深300指数的。
沪深300指数,在A股中,属于比价优质的投资标的,换句话说,医药行业的投资回报,整体是大幅高于市场平均值的。
在医药公司中,不但诞生了像恒瑞医药这样的大牛股,同时成立众多的创新药企的生长沃土。
经常看我文章的朋友知道,尽管菜头一直呼吁大家远离过分炒作的概念股,但是并不是说我们不能投资这些高成长的股票。
只是对于高成长的股票,我们尽量去寻找一些自己相对比较熟悉的公司,市场的大白马股,比如恒瑞医药这样的公司,历史估值就从来没有低过,但是这是建立在恒瑞有稳定业绩的基础之上。
整体市场,被高度认可的,有业绩保底的公司,也没有几家恒瑞。
更多的公司,是在概念热度消失之后,继续回到原点。
尽管如此,我依然看好医药股的投资机会。
从两个方面来讲,一个是国内巨大的消费市场,一个是随着医药公司的利润越来越多,优秀的公司在创新药领域逐步获得突破之后,还有巨大的国际市场。
国际化,无论时间长短,依旧我们的必经之路,也是必然。
今年的半导体泡沫,生物医药泡沫(我自己称之为泡沫),因为看整体平均市盈率,是不折不扣的泡沫。但是泡沫之后能够留下来的公司,通过了泡沫洗礼之后留下来的公司,能够健康地存活下来,则是更值得投资的。
因此在我的观察仓里,医药股依旧占了很大一部分比列,如下图:
需要说明的是,上面是菜头拉的一个虚拟盘,并不是实盘,里面也是我认为一些值得长期跟踪的公司,当然具体为什么是这些公司,限于篇幅关系,后面有时间我会详细来写。
感兴趣的朋友,也可以长期跟踪下这些公司的业绩。
当然,这里面的公司,并不是市场的大热门股,不过因为今年的医药和大消费整体过热,估值都不低,所以也不建议大家当前去购买。
我想试验的,是看看这些公司,最终能不能跑过沪深300的业绩,对于投资来讲,稳定的业绩是第一要务的。这也是我一贯的观点。
最后,来看看昨天的热点新闻:
也可以理解为,由恒瑞带动的昨天整个医药板块的上涨,是资本在更大的不确定中,寻求整体的确定性。
整体的确定性,我们称之为赛道,也就是更容易获得高收益的行业,毫无疑问,医药产业就是其中之一。